【福島第一核電廠廢爐全紀錄】
#正視不歧視 #擁核人更懂得面對福島 #這有抽獎
先感謝 臉譜出版 art & design 看得起我,請我協助推廣這本書。再感謝我的朋友擔任這本書的協力編輯,極力促成這本書在台灣進行出版,也感謝葉教授擔任了這本書的導讀。去年知道這本書的時候,就非常期待它能夠在台灣順利出版。如今很開心可以作為它的推薦人,與大家分享。
透過這本書,我也要跟某些反核人士說,擁核人每天都在談論福島,只要你想談,我就跟你談,我們非常誠實的面對福島這塊土地上發生的事情,也迫切地想要了解,乃至協助台灣人可以不要想到福島的第一時間就是想到核災、想到輻射,讓他們可以從風評被害的束縛中解脫,讓民眾了解核電、了解事發經過是我們每天的課題。
這本書四百多頁,密密麻麻的,你對福島事故的疑問幾乎都在裡面了,除了技術層面,也穿插許多生活層面的感性事情,從大家最關心的輻射汙染、水汙染、除汙費用到員工生活、福島災民返鄉的問題,本書都有相當描繪與深入探討,搭配有趣的漫畫插圖,讓書本不自覺就可以看完,相當精彩。
看到最後眼淚不自覺盈眶,「假如社會無法記住每個存在在那裏的人,也無法為了記憶而記錄下來,這樣的社會又如何能描述未來呢?」,這本書與我的想法很像,唯有了解過去,我們才有可能走向未來。福島發生的一切如此,台灣的能源未來亦是如此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抽獎辦法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1.按讚並公開分享本貼文
2.底下tag一名朋友並留言「我們一起陪福島面對未來」
3.10/17預計抽出一名贈送一本書
4.如果留言超過20位再加抽一名
********************下面協助業配(我一塊錢都沒拿)*******************
2011年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發生後,福島曾經作為一塊人人避之唯恐不及、沒有未來可言的受災區,如今隨著第一核電廠「廢爐」作業的展開,以及廠區工作人員、受災居民如何重建生活等問題,這塊土地上有著的已非「眼睛看不見的恐怖放射線」,而是種種「眼睛可以清楚看見的課題」。本書為事故5年後,第一本學者、前東電員工與廢爐作業員合力,由民間立場調查紀錄,輔以圖表資料、照片、報導與專訪,全方面解析廢爐現場與災後重建的著作。
▍「福島好複雜、好麻煩」?
311福島核災發生至今,圍繞著福島第一核電廠與災後重建的資訊,要不是內容太艱澀難懂,不然就是流於製造恐慌的謠言。本書作為福島核電廢爐小百科,不僅透過淺顯易懂的圖表,拆解廢爐的各個技術環節,還原福島第一核電廠的廢爐現場;更從工作人員與居民的食衣住行育樂出發,讓讀者掌握災區生活發生了什麼具體的轉變。
▍在擁核或廢核之前,先了解什麼是「廢爐」
談到「廢爐」,我們能聯想到的是否還只是停留在「事故當時的氫氣爆炸畫面」、「成排的污水槽」、「暴露於輻射下的勞工」呢?為反省福島核災以來,圍繞著核電的討論總不脫情緒性的核電是非論,本書將「廢爐」作業化繁為簡,以簡易明瞭的圖文說明所謂廢爐即是關於污水對策、燃料取出與除役這三大項目。不僅以圖解的方式,引領讀者走入福島第一核電廠廠區、深入理解1-4號機反應爐的構造,更透過工作人員一日作息表、核災至今飲食生活的轉變等,為冰冷的「廢爐」作業注入更多「人味」。
▍從廢爐展開的重建之路
核災之後五年,福島這塊土地與人們樣貌是否已有所不同?有人一度離開又重返、也有人選擇在災後移居,更有從事廢爐作業的工作人員幾年來皆居住於此,作為有人生活其上的土地,討論福島災民的方式,也不該再以「偉大的犧牲者」一詞輕視災民們的日常生活。「我們能為福島做些什麼呢?」,答案或許藏在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之中。比起為了政治目的高呼「為了福島」,更不如從當地居民在食衣住行育樂上的轉變,同理他們是如何與廢爐共存。
城邦花園│https://goo.gl/TDZuxs
博客來│https://goo.gl/SpWJUK
讀冊│https://goo.gl/sDakNf
金石堂│https://goo.gl/Kow6PQ
誠品│https://goo.gl/s6QHcR
電子書
Rakuten Kobo│https://goo.gl/PQarS7
博客來│https://goo.gl/8t5s22